寫在前面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樣米養百樣人”,人類社會的多元化正是因為個體思想的差異,才有各種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最近某安推出一份熬夜險,有些小伙伴就問我“這屬于賭博性質嗎?”
是的,如果只看名字,很可能令人產生誤會,但實際上這種“熬夜險”就是加了“猝死”、“意外傷殘”責任的短期意外險,并不是假保險,也不是賭博。
在溝通過程中,有些小伙伴觀點比較奇葩,就覺得保險跟賭博差不多,買中了就有錢賠,買不中就沒錢賠。
表面上看起來,保險與賭博確實有不少的共同之處,例如:結果未知、以小博大,那實際上保險與賭博有什么區別呢?
定義不同
保險:本意是穩妥可靠保障;后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
簡單來講:保險是一個理財工具。
賭博:是一種拿有價值的東西做注碼來賭輸贏的游戲,目前,在西方社會中,它有一個經濟的定義,是指“對一個事件與不確定的結果,下注錢或具物質價值的東西,其主要目的為,贏取得更多的金錢和/或物質價值”。
簡單來講:賭博是一種投機行為。
風險屬性不同
不少小伙伴覺得賭博與保險有相似之處主要根據風險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來判斷的,實際上,風險可劃為【投機風險】與【純粹風險】。
賭博:主要指投機風險,投機風險是指有可能產生:損失、無變化、獲利三種結果的風險,例如:小明與老王玩剪刀石頭布,輸的需要支付100元,贏的可以獲得100元。在這個游戲規則之下,小明可能贏錢,有可能輸錢,也有可能不輸不贏。
保險:主要指純粹風險,純粹風險是指只會產生損失而不會發生獲利的風險,例如:意外傷殘、重大疾病、家庭經濟支柱缺失等等。
而保險產品只保“純粹風險”。
其次,賭博的風險是自己追逐的,俗稱“No Zuo No Die”,例如小明不去賭博,就不會有風險;但保險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例如:生老病死。
總之,賭博可能讓你“獲利”,也有可能讓你“撲街”;而保險只能讓你“止損”。
出發點不同
賭博:喜歡賭博的人是“風險偏好者”,他們寧愿付出確定的成本去換取獲得收益的可能。舉個例子:小明每期雙色球都投100元,希望有一次能夠獲得大獎金,這是賭博;
保險:投保的人是“風險厭惡者”,他們愿意支出現在確定的成本去應對未來不確定的風險。
舉個例子:小明因為害怕以后自己罹患癌癥沒錢治,因此愿意現在投保一份重疾險。
因此,賭博與保險的出發點完全不同;
墨菲先生個人之見:大部分買彩票的人不買保險,大部分買保險的人不買彩票。
條件不同
賭博:沒有繳納賭注的義務,也沒有具體賭注的限定,全憑自己的意愿,有可能“一夜暴富”;
保險:有繳納保費的義務,保費確定,而且要求保險標的必須有可保利益。
機制不同
賭博:實際上是對個人財富的掠奪,不幸者只有損失;
保險:實際上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圈子,是風險共擔的群體,發生不幸的人能得到一定的經濟幫助。
社會評價不同
賭博:國家對賭博的場地有嚴格限制,在共和國合法博彩的地方只有澳門、投注站,其他的都是非法賭博,而且,如果一個國家賭博風氣嚴重,甚至會提高社會刑事犯罪案件;
保險:保險是每個國家的金融三駕馬車之一,發達國家都有較高的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是評價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今共和國也大力提倡居民自行投保一定的商業保險作為社保的補充,保險也受到《保險法》的保護與保監會的監督。
保險的本質是風險管理
平時不做【風險管理】,難時只能【危機處理】。
買保險本質上叫風險管理、未雨綢繆、居安思危,萬一風險降臨時,我們可以更從容應對,控制損失,不至于構成家庭重大危機事件。
但如果不買保險,就等于沒做風險管理,自行承擔風險,萬一災難降臨,我們必須盡全力去做應對和處理,這就叫危機處理。
事實一再證明,危機處理的成本遠遠大于風險管理的成本。
換言之,我們可以選擇不買保險(風險管理費用),但如果發生大病,是必須支付醫療費的(危機處理費用)。
風險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一定需要解決的(比如大病治療、房貸車貸、孩子教育撫養費等)。
買保險,是用一年幾千元的保費,通過杠桿工具應對風險,
不買保險,可能要用全部收入或者全部財產直接面對風險的沖擊。
相比較而言,當然是每年解決幾千元保費比較輕松。所以說,保險是用有限的金錢(保費)創造無限的生機(醫療費),給自己留一條穩當的后路。
以此類推,
即使我們不買重疾險,但收入中斷時家庭支出還是要擔的;
即使我們不買醫療險,但發生大病時醫療費用還是要付的;
即使我們不買身故險,但生命終結后經濟責任還是要給的;
即使我們不買教育險,但孩子上學后教育費用還是要出的;
即使我們不買養老險,但安享天倫時養老費用還是要備的。
總的來講,保險不是賭博,而是有備無患的睿智哲學。